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常年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指导研究生论文,于是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写学术论文,能让学生得到些什么呢?如果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估计很多学生看完就会重视学术论文写作了。
就我目前想到的,用心写篇学术论文,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收获。
1.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几年前曾在《读者》上看到过一篇文章——《我在剑桥学说话》,看完大加赞赏。这篇文章可以从网上搜到,作者濮实是一名2011年开始在剑桥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的中国留学生,这篇文章认为,在现代社会里,使用语言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潜力。建议阅读本文的朋友用心读一读,细细品一品。
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句话:
一是要有听众(读者)意识。说话、写文章是为了让对方听(看)明白,只有让对方明白了,才叫说明白、写清楚了。这几年我经常说一句话:“当别人误解你的时候,首先要反思是否自己没有说清楚”,就是受这句话的启发。读完这篇文章以后,课堂上讲完一段,我经常问学生:“我说明白了吗?”而不是“你们听懂了吗?”因为我得首先反思是否自己没有说清楚。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当用“首先要反思是否自己没有说清楚”为标准来要求自己时,思维方式也悄悄发生了改变——“出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这一点做得比以前更好了!后来我对听众(读者)意识这个概念又有了新的理解。比如写论文,论文内容如何取舍,我想还是要用“读者意识”这一条去判断。有的学生写硕士论文,动辄“××介绍”,这是不对的,你首先要明白一点:你的论文是给谁看的?注意,学位论文的读者不是不懂该问题的普通读者,而是熟悉该问题、该领域的同行、专家、老师,所以,“介绍”、“简介”大可不必。甚至,严格意义上,博士论文、硕士论文是给谁看的?——论文评阅人(包括预答辩、答辩委员)。论文评阅人根据你的论文来判断你是否掌握了该专业领域必要的专业知识并能够综合运用,是否达到了硕士水平。论文评阅人都是该领域的专家,常识性的知识都知道,不需要你再“简介”、“介绍”,你就直奔主题,写你的研究过程、新发现、新观点,汇报创新点是什么就行了,这才是论文评阅人最关心的问题。
二是要注意表达的准确性。学术论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严谨、严密,术语的使用非常讲究,决不能有半点马虎。比如,“效益”和“收益”,绝不能不加区分乱用;再比如,如果论文中提到资产总额,那一定要说某个时点(比如“×年末”或“×年×月×日”)的资产总额是多少,而不能说成时期概念(比如说“某年的”资产总额),后者就不准确,因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某一时点的,资产负债表是静态报表。相反,倘若要说营业收入、利润,那必须说成期间概念,比如“×年”或“×年第×季度”或“×月”实现的收入、利润是多少,而不能说“×年末”的收入、利润是多少,因为,在一个静止的时点上,是没有收入、利润可言的,收入、利润是在一定期间内实现的。同理,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这些根据资产、负债表中的数据计算的财务指标,也是时点概念;而若计算总资产报酬率,分子是“时期”概念——某年净利润,分母也就必须是动态指标,比如我们通常用“平均资产余额”,即(年初总资产+年末总资产)/2,而不能用“年末”总资产,——后者公式的分子分母口径不一致。但很多学生不注意这类问题,结果结果计算出来的财务指标不可用,还要重新计算。为什么不注意?因为平时就没有养成“准确”的习惯,只求“差不多”。“差不多”很害人,很多人之所以脑子很好使但考不上好大学,原因就在于平时不追求100%的准确,满足于“差不多”。
三是一个掌握大量语言的人是领导力的表现。只有能说出别人说不出来的话,你才与众不同,才能成为领袖。此话不假,大家看领导人是如何说话、写文章的,就明白了。
四是会用QQ聊天和会公众演讲、会写文章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几乎每个人都会QQ聊天,但有几个人能公众演讲和写一手漂亮的文章?后者之所以稀缺,原因就在于,大部分人说的话、普通人说的大部分话,不需要很准确,而且说错了可以立即纠正,甚至纠正很多次;但公众演讲,字字珠玑,不能有一点歧义,那对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要求是非常高的。人们都会说话,但很多人怵头写文章,甚至写个简单的通知都不敢写、写不好,为什么?就是因为写成文字需要准确,但大部分人做不到准确。所以,会说不一定会写。而“笔杆子”大多能受到提拔,也是情理之中的,因为一个文章写得好的人,一定是一个思路清晰、敏捷、用词准确、逻辑思维好的人,这样的人具备当领导的基本素质。
2.语言的精炼性
学生的论文,即使没有整体性错误(这就另当别论了),仅文字被导师砍下去20%-30%很正常,为什么?不精炼。完全能用10个字说清楚的,非要写15个字,啰嗦。那如何提高语言的精炼性?一是多读,二是勤练。举个例子。我曾经写了一篇论文,初稿改好后11000字,给领导看后压缩到9000字,我认为无论如何也改不动了,但一年以后,居然压到了7000字!为何一年多有如此大的进步?仔细想了想,得益于上一年参与学校一个大报告的撰写工作。那个报告要求不超过70000字,一个字也不能多;其中,问题和对策部分不少于2/3,一个字也不能少。报告初稿拿出来,十几二十万字,暑假里修改,一遍一遍地改,一句一句推敲,比如,200字的一段,如何用50个字高度凝炼?绞尽脑汁地想。最后统稿时,领导领着几个笔杆子逐字逐句琢磨每句话该怎么写,留哪句,删哪句,有时为了一段文字要争论半个多小时,几轮下来,获益匪浅。把十几二十万字压倒七万字,这活干下来,语言的精炼性不提高才怪。于是,后来再改自己的论文,不仅9000字压到7000字很顺畅,还提炼了一些新论点,创造出了一些新名词,换了新的表述方式。这都是干活得到的回报。所以,要想进步,想得到学习、指导的机会,就要多跟着高手干活。
学生不也是如此吗?若不主动跟着老师做事,积极地与老师沟通,得到老师的指导恐怕是有限的。所以,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有助于提升写作能力的活动,积极参与老师的项目研究,这样才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反馈中得到提升。
3.严谨的做事风格
如果写文章非常注意用词的准确性,每句话都要反复推敲力求准确、精炼,那么,不知不觉地,就养成了做事严谨的习惯。
我要求学生写完东西都要“打印出来读三遍”。好文章是改出来的,3遍是起码的,根本不够,5遍是正常的。但很遗憾,有的学生不肯按要求做,总打折,不肯打印出来读,甚至在电脑上都没有读三遍就交给老师,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对老师也不够尊重。倘若如此敷衍,那你能学到东西吗?而如果花费时间做了一件根本没有价值的事,那不是在浪费生命吗?如果一篇几千字的论文里到处充斥着术语前后表述不一致、标点符号错误、作者人名错误、错别字等纯属态度不端正、不认真导致的低级错误,那么,领导怎么会赏识你?你连“靠谱”这个对员工的最低要求都做不到,你会有出路吗?
有些学生对“打印出来读三遍”不理解,不严格执行,或者敷衍了事地读了三遍、论文中还有很多自己都知道但“懒得改”的问题就交给老师了。说到底,这些学生压根儿就没明白老师这么要求的目的是什么。——老师这是在教给你们如何做事,培养你们严谨的习惯。既然是在培养严谨的做事风格和习惯,读完3遍以后如果还有问题,你就继续改嘛,5遍、8遍,10遍,一遍一遍地改,直到自己觉得满意为止嘛。
所谓的“对自己负责”,就是论文要在自己手里改得非常到位了,于自己而言是“产成品”了,这时候才可以拿给老师看。否则,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自己都不看,或者把“半成品”交给老师看,这是不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4.懂规矩,讲规则
有的学生会写个诗词,自我感觉良好,但到了研究生导师这里,写出来的论文被批的一塌糊涂。为什么?可能是因为不懂学术论文的规矩,不符合学术规范。
学术论文不同于文学作品。学术论文有自己的套路、自己的规矩。比如实证的期刊论文,一定包括这样几部分:引言、文献综述(有时会与引言合并,但这部分内容是一定还会有的)、理论分析与假说、研究设计、实证结果与分析(讨论)、研究结论(与建议),而且这几部分的顺序绝对不能乱,不能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就是个规矩、规范问题。
有些学生对学术规范不屑一顾,却拼了命的学《申论》,考公务员。那公文写作考的是什么?不是你会不会写散文、诗,而是你会不会写应用文、公文。应用文、公文都是有一定规矩的,不能把通知写成请示,也不能把请示写成通知(告知)。公文同样非常重视语言的准确性,所以,在考公务员之前,好好在老师的指导下(幸运的是,这时候有老师指导)写几篇学术论文,肯定会受益的。遗憾的是,有的学生连毕业论文都不重视,只求“通过”,结果将来工作了不会写文章,特别希望有老师指点一下,但追悔莫及。学习这件事没有捷径,若毕业论文轻松混过去了,迟早是要付出代价的。
写学术论文还要遵守“写作规范”。比如参考文献,有的要求采用“作者名(年代)” 的格式,有的要求采用上标式,规范怎么要求你就怎么来,不能随意。再比如图、表,都要“先见文字再见图(表)”,也就是要先在文字中明确提到图和表,然后下面列示图和表,而且图有图名、表有表名,图名在图下方,表名在表上方,图名、表名要具有唯一性,等等,这都是规矩,必须遵守。文后参考文献要采用什么格式,连个标点符号都不能错。所以学者们写完一篇论文,最后研究投给哪个刊物,都要先仔细研究这个刊物的论文格式,按人家的要求排版。老师有时会故意把这些细节工作让学生去做,因为这样学生才会自己真正地掌握,才会在头脑中再一次强化“规则意识”。
5.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文化
写论文之前首先需要看很多文献,然后才能确定自己的选题值不值的研究;确定题目后还要看更多的文献,才能把论文写出来,因为你如果连别人对这个问题研究到什么程度了都不清楚,那一定写不出来一篇有价值的论文。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看很多与论文相关的各种各样、各个领域的资料,比如有的学生研究女性董事和盈余质量、投资效率的关系,那么不仅要看会计、财务类的文章,还要看心理学、社会学的资料,以便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这样下来,待论文写完时,一定学到了很多知识。只有看得多,才能有话说;看了上万字,才可能自然地“流”出一句话。所以,学术论文写作会让你学到更多知识,这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并不止于此。除了知识,或许还能收获更多,比如,文化。在看英文文献时会发现,英文学术论文即使只有一个作者,也会用we find that这样的句型,——注意是we,而不是I。为什么?英文之所以使用we,要从《圣经》说起,那是有文化背景的,耶稣才可以使用we,所以,在英文里,we代表着一种神圣,而古代能做学问、写学术论文的人是很神圣的,所以才可以使用we,就这么流传下来了。那么,中文呢?如果一个作者,说“我们发现”就不严密,因为中文的“我们”这个词意味着两人及以上,而且根本没有神圣的意思。相反,一个作者依然说“我们发现”,“我们认为”,意味着口语化,不够学术,不够客观,或者不够精炼(因为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将“我们发现”“本文认为”删掉,根本不影响文章的表达)。所以,读高层次的论文(受笔者研究领域所限,这里特指管理类论文,下同)时我们会发现,通篇没有“我们”这两个字,即使需要,也是“研究发现”,或者“研究结果表明”,非常客观。
6.培养客观理性的态度
为什么高层次的学术论文很少使用“我们发现”,“我们认为”这些词?因为写文章要“有理有据”,如果是根据客观的实证结果发表看法,就应该说“研究发现……,表明……” ,或者说,“实证结果显示……,说明……”,这就意味着你得出的结论是客观的,而非个人臆断和想象。
需要用数据说话,用数据、证据说服读者、得出结论,才能令人信服。倘若没有数据,没有证据,那就难以令人信服——用学术语言来说,论文的“信度”无法保证。
所以,写论文不要滥用“我们认为”,“本文认为”,那意味着不够专业;论文更要忌讳只有论点没有论据,那无法令人信服。
7.提升逻辑思维
学术论文不仅要讲规矩,还非常强调逻辑。论文整体的框架要有逻辑,每一段之间、上句和下句之间都要有逻辑。逻辑严密是评价学术论文水平的重要标准。小学时写作文,老师很少跟学生讲要先拉提纲;但到了中学,老师会反复强调这个问题,为什么?因为中学开始写议论文、说明文了,这些文体都非常讲究逻辑,要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逻辑一致。有的学生写学术论文时想跳过开题报告直接写初稿,像中小学写记叙文时那样一气呵成,结果写着写着发现进行不下去了,为什么?因为开题报告里有一项最重要的内容——“论文框架”还没有想好!所以,学位论文要先开题,开题通过了再写论文,这个程序是科学的,必要的,不是多余的。
写学术论文对逻辑思维要求很高。我当年做博士论文时为了把论文框架做得完美,跑到交大管院资料室里翻出往届名导师指导的博士论文,复印了20多篇论文的目录。那些论文研究什么的都有,人力,战略联盟,供应链,等等,我看的不是内容,是目录,也就是论文框架,论文框架背后反映出来的论文的逻辑关系。复印这么多论文目录回去自己琢磨规律,确定自己的论文框架。现在看来,这种“本办法”很有效,不过时。
另外还要强调一点:论文不是简答题。有的学位论文一级标题接着一级标题,标题之间没有任何过渡性、说明性文字,让读者自己猜测为何上文写的是A下文却开始谈B。这样生硬的论文,要么意味着毫无逻辑可言,要么意味着作者写作水平不高——只会做简答题,不会写文章。而一旦意识到了各级标题之间、章节之间需要过渡性语言来说明,文字功底扎实的人就有优势了,他(她)会把逻辑关系阐述清楚,让读者读起来十分流畅。但倘若缺乏文字功底,即使明白了这些要求,也憋不出来适当的文字表达。所以,语文比奥数更重要,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书面和口头)是生存的基本技能,是不是有一定道理?
关于逻辑思维训练,推荐给大家一本书:《金字塔原理》。这本书的作者芭芭拉·明托毕业于哈佛大学,是麦肯锡公司头一位女咨询顾问。金字塔原理是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主次分明的逻辑思路、表达方式和规范动作,值得一读,也值得在论文写作中借鉴。
毫无疑问,如果能够紧紧围绕论文主题,写出一篇逻辑严密、语言表述准确和精炼的学术论文,不知不觉中,你的逻辑思维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可见,写出一篇优秀甚至合格的学术论文,不容易呢!而如果真的能下功夫写出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你会收获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