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MBA的第二学期,MBA教育中心给我们安排了《营销管理》课程的学习。为期5天的课程,在李建州教授抽丝剥茧般地精彩讲授中结课了。短暂而又充实的《营销管理》学习,既有系统的理论讲解,也有精彩的案例分析;既有教室的课堂教学,也有移动课堂的案例研讨。在这些多形式的学习中,我收获的远不止丰富的营销管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李教授引导我们从整体课程体系的维度去思考和体会课程的学习,锻炼我们系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方式。
一、回顾理论启蒙与
认知奠基的《市场营销》
在读本科阶段时,《市场营销》就是我最喜欢的一门工商管理课程。还清晰的记得老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在课堂上娓娓道来一个个市场营销的案例故事。本科阶段的市场营销学习可以说是我对营销知识体系认识的起点。围绕经典4P理论、市场调研、消费者行为分析,到营销组合策略制定等课程内容,搭建起了我营销知识学习的基础框架。受限于当时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以及本科阶段学习的通识性,课程更聚焦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于数字化时代营销模式迭代等方面的学科知识,涉及的相对浅显。当年的学习经历如同埋下的种子,让我对营销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断生根发芽,为如今MBA阶段的再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开启进阶学习与
实战融合的《营销管理》
MBA的《营销管理》课程,围绕“战略引领、全链路覆盖、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与移动课堂相结合的形式,给我们传授了从基础认知到战略执行,从理论框架到实践落地的营销管理知识。
内容丰富饱满的课堂教学,开篇以“导论”切入,系统讲授了营销、市场、品牌等核心概念及其关联关系,明确了营销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定位。接着从“战略规划/竞争战略/营销管理”的维度,引入了SWO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等工具,引导我们如何使用这些营销分析工作,构建企业的竞争壁垒。尤其在市场分析板块,围绕“消费者市场分析”与“组织者市场分析”,讲解了细分市场的维度、注意事项和关键指标等。进而我们又学习了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不再是孤立的理论讲解,而是与STP深度绑定,探讨线上线下渠道整合、创新促销手段等。在系统学习这些营销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李教授通过大量的企业案例进行讲解,如茅台酒的营销,福耀玻璃的畅销等,让我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会了营销管理的精髓和实践应用。
移动课程晏钧设计的案例研讨带我们走进了艺术的殿堂。我们聆听这企业老师的讲解,在一幅幅设计作品的展示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多彩的画面,更多的是体会到每一个作品背后咨询团队精心策划的品牌营销方案。在参观中,我们近距离的了解到晏钧设计如何通过从品牌定位到产品的价值传递,以及从渠道搭建到促销策略,进而实现“品牌营销”打造核心竞争力。晏钧设计的参观学习,为我们学习营销管理理论知识注入了鲜活实践案例,为我们提供了营销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契机。
三、“营销”的再学习促进了
认知迭代与能力升级
本科阶段的“4P策略组合”学习仅为战术层面的,而MBA的营销管理课程则让我站在企业战略高度,理解营销是“战略落地的核心引擎”。通过大量的案例研讨、移动课堂实践,让SWOT、STP、PEST等营销工具,从“书本概念”转化为“实战武器”。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工具+行业洞察+创新思维”的融合价值,也让我积累了营销实践的经验。同时,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李教授结合毕业论文的编写,将所需要的营销分析工具及编写方法等贯穿其中,为我们将来毕业论文编写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回顾课程,感恩李教授的倾囊相授。李教授通过学术深度与实践广度融合的授课方式,让我们对营销知识的学习不再枯燥;移动课堂的设计,更让我们跳出“象牙塔”,触摸真实商业世界的温度与质感。MBA的《营销管理》是一场“认知重构与能力进阶”的旅程。从本科的理论启蒙,到MBA阶段的体系化学习与实践赋能,使我对营销的理解,从“企业的促销手段”升华为“驱动企业价值创造与社会价值传递的核心力量”。未来,我将铭记李教授在最后课堂上的谆谆教导“既要有信心,也要有恒心”的研学精神,带着课程赋予的思维、工具与启发,持续探索,让营销知识真正成为“连接商业与社会、创新与价值”的桥梁,也将充分在毕业论文的编写与实践应用中,继续向老师学习、向市场求知,解锁营销管理的更多可能。
2024级MBA张莹